posted at 2019.11.7 14:40 by 风信子
确定的冒险和“注定的失败”
当对中国市场充满期待的李安再次带着自己的实验性新片《双子杀手》和北京的观众们见面时,有媒体在首映后的提问环节问道:“您以后的电影会不会都拍成120帧?”现场响起了稀稀拉拉的笑声,李安坐在沙发上,状态并不似七年前那般松弛,但也顺着观众的笑声自嘲道:“如果还有人投资的话。”
迄今为止,电影史上唯二的两部120帧影片皆出自于李安之手,这让他显得颇具先驱者色彩,又让李安成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存在。
3D、4K、120帧,李安延续着他对那个更清晰的影像世界的探索,并且创下全球首例在影片中用纯CG技术制造出一个真人的纪录。“工作难度非常大,不但要花钱,还要花工,还要花心思在里面,年轻版的威尔史密斯是几百人两年心血的结晶。”李安在为影片宣传时说道,“现在刚刚起步,大家都希望我一步登天,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。”
“如果有天你不拍了,你会给电影史留下的是什么呢?”许知远在2016年采访李安时问道。李安没有犹豫太久、带着他惯有的羞赧的笑容给出了答案:“一个拍电影蛮努力的人吧。”
详解《双子杀手》120帧奥秘
对电影制作稍微有一些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,电影世界统一的规格是 24帧/秒,也就是一秒钟有 24 个画面。
其实这并不是从电影诞生就定好的,早期各个电影人拍摄的帧率也各有不同,例如早期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是 16帧/秒,而爱迪生则推荐采用 46帧/秒进行拍摄。最终是在 1929年的国际会议上,将电影的帧率定位 24帧/秒。除了技术原因,采用24帧/秒更重要的是经济因素,尽量减少胶片的使用成本。
随着科技的发展,对于现在数字时代的观众来说,24帧早已不能满足观影需求了。首先,在 24帧情况下,快速运动镜头中出现运动模糊现象。
到了3D 电影中,24 帧/秒的不足就已经开始无法隐藏。3D电影最容易为人诟病的就是亮度不足。因为 3D 电影的制作和播放原理中,要求两只眼睛所接收到的光线都减弱一半,光线一旦减弱,带给观众的第一个负面影响就是 Motion Blur,也就是运动模糊感会更加明显。
在传统的2D电影里,镜头一旦快速运动画面就会模糊,但这类模糊对人眼是勉强可接受的,甚至被很多人当作电影感的一部分。然而一旦变成3D,任何模糊都非常扎眼。当画面里物体快速移动时,就会出现模糊,这样从而损失3D的观感。如果说4K是画面分辨率,那么帧率就是时间分辨率,只有空间和时间的分辨率都提升了,那带来的才是真正的清晰度,帮助观众沉浸于电影,而非单纯观看。还有就是更大的一个作用,就是减少观看3D的眩晕感,喜欢玩游戏的观众对这个会有同感。
3D是让观众可以选择走到电影里面,有一种认同感、参与感。可是暗一直是3D的克星,从北美的市场来讲,3D在走很明显的下坡路,因为拍摄媒介本身的过滤,成本在140万美元到4亿美元之间的电影陷入了瓶颈,不得不经由4:2:2(色位深度)格式转制而成,这种模式的亮度远远不够。
一般电影院影像亮度为2.5FL,在这个标准下眼睛对色彩并不敏感,所以观众对3D的反应不太理想。“我们一直都在模仿胶片,但数码电影(Digital Cinema)和胶片电影(Film)是不同的。我想发展新的美学、新的美感,这是属于3D、属于数码电影的艺术。”李安说。李安认为高帧率才是真正发挥3D电影与数字电影潜力的方式。《双子杀手》除了120帧、4K HDR、3D,在放映亮度上也是提到了14FL(普通3D的是3.5—7fl)。这样的技术规格捕捉的影像,开启的是一个对于创作者、对于观众都完全未知的领域,是一个与以往传统电影截然不同、更无法相比的新媒体。
除了观念上的创新,下一步就是具体操作问题了。工具和工作方式的扎实、创新是实现李安导演高帧率梦想的基石。拍一部高帧速电影可不是像用现在很多最新型号的单反相机那样,在“设置”里把帧速直接调高就行,而是意味着摄影、布光、化妆、表演、剪辑、放映等等所有环节的改变。当然,这也意味着制作成本成倍增长。
目前,全球只有纽约、洛杉矶、北京、上海、台北各一家影院能放映3D、4K、120帧/秒的版本。
来源自 张颖|文
9a3d66b2-f65f-4e51-80da-5cd2704123f6|0|.0|96d5b379-7e1d-4dac-a6ba-1e50db561b04
Tags: 3D, 模
IT技术 | 人物记录 | 新闻旧事